资阳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好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发〔2021〕26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川委发〔2021〕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大局、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完善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着力健全法治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着力深化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为加快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阳夯实法治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公民法治素养进一步提升。社会法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二、明确普法重点内容
(一)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普法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引导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点专题,列入党校(行政院校)、社会主义学院等重点课程,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和平台,发挥各类普法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深入学习宣传宪法
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强化国家认同,增进爱国情感。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带头恪守宪法原则、维护宪法权威。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
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阐释好民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深入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学习宣传民法典,推动民法典的运用和实施。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寺庙、企业、单位开展民法典宣传解读。创作一批民法典动漫、小品、视频等普法产品,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四)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准则、条例等为重点,加大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力度。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教育广大党员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尊崇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党校(行政院校)要把党内法规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内容,在考核党员、干部时注意了解相关情况,推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注重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同国家法律学习宣传的衔接协调,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五)深入学习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继续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基本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强化“十四五”期间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聚焦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推进科技、投资、金融、税收、消费等领域法治宣传。围绕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法律法规宣传。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法治示范区建设,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防范风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开展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土地管理、工程造价、招标投标等法律法规宣传,推动追赶跨越发展。
(六)深入学习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全社会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聚焦国家政治安全,重点宣传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法等法律法规,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围绕社会和谐稳定,大力宣传刑法、反有组织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注重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调解、信访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各级行政机关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围绕公共安全领域,持续宣传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法律法规,切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资源节约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七)突出学习宣传重点领域法律法规
加强社会应急状态普法宣传。开展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应急时期法律服务,增强全民应急法治能力,促进全社会在应急状态下依法行动、依法办事,依法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涉电信网络诈骗普法宣传。以“反诈骗、护万家”为主题,在企业(单位)、社区、农村、学校等全面开展反诈骗主题法治宣传,帮助群众识别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明晰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提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和能力。
加强缉毒禁毒普法宣传。大力弘扬“健康人生、绿色无毒”,持续推进禁毒宣传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社区、进农村常态化。健全完善“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禁毒法治教育阵地作用,通过典型个案开展以案说法,不断增强全民禁毒意识。
加强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普法宣传。将《四川省老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资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资阳市中心城区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纳入重点普法内容,大力提升社会知晓度,推动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依法治理一体贯通,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深化拓展“法律七进”
(一)深化拓展“法律进机关”,推进政府部门依法治理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明确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集中学法、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等制度,推动机关、单位学法常态化制度化。健全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把学法守法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内容,切实提高干部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治培训,充分运用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考试系统,全覆盖进行线上学法考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提升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落实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
(二)深化拓展“法律进学校”,推进校园依法治理
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轮训。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制度,探索建立“法治辅导员+学生会”工作机制,加大防范校园欺凌、毒品、诈骗、非法传教、网络沉迷等方面的法治教育力度,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积极开展法治儿歌、法治绘画、法治演讲(征文)比赛,常态化举办“学宪法讲宪法”“民法典开学啦”等活动,培育青少年法治信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治教育,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实践功能运用,到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达100%,青少年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深化学校及周边环境依法治理,探索建立高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动全市每所学校至少建成1个法治文化阵地,构建形成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三)深化拓展“法律进社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深化法治社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指导社区加强“党建+法治”阵地建设,建立健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学法制度和法治培训制度,提高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常态化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切实增强基层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群众矛盾、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到2025年,全市每个社区培育5名“法律明白人”,创建2户“学法用法示范户”。推动“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发挥居民公约约束作用。
(四)深化拓展“法律进乡村”,推进乡村依法治理
坚持以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大喇叭”普法品牌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夜校、劳务培训等重要内容,把“法律明白人”培养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到2025年,全市每个行政村培育5名“法律明白人”,创建1户“学法用法示范户”。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动态管理,提升乡村振兴法治建设工作水平。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法律顾问意见机制,探索建立“法律顾问+村干部+学法用法示范户+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的乡村依法治理骨干体系,优化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供给。
(五)深化拓展“法律进企业(单位)”,推进行业依法治理
加强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和从业人员的法治教育,健全完善经常性学法制度。加强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法治培训,增强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意识和能力。依法规范用工行为,依法调处劳动纠纷,保障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和公司律师制度,推动企业(商会)与律师事务所结对合作,引导企业建立完善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和法律审核制度,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持续深化各行业依法治理,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规约、章程,推进业务标准程序完善、合法合规审查到位、防范化解风险及时、法律监督有效的法治化行业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六)深化拓展“法律进寺庙”,推进寺观教堂依法治理
把法治宣传教育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结合起来,与寺观教堂管理创新工作结合起来,与推进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以案释法、法律知识培训等活动,用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广大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强寺观教堂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大力培育寺观教堂“法律明白人”,推动宗教事务依法治理。
(七)深化拓展“法律进网络”,推进网络依法治理
加强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网络法治意识,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实施网络法治教育传播工程,打造具有资阳特色的网络普法品牌,探索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立体化普法宣传格局。支持和引导市内有关部门和网站平台开设专题专栏,重点打造3个有实力、有特色、有影响力的网络普法栏目。深化互联网普法平台成资同城合作,共建网上法治宣传矩阵,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四、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
(一)提升实时普法精度
把普法融入立法过程。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定及修订过程中,通过公开征求意见、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扩大社会参与度,注重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加大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实施前的宣传普及力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将主要内容、权利义务等进行解读,让社会公众及时理解掌握,确保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顺利实施。
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过程。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相关法律规范的普法宣传,把对行政相对人、案件当事人的执法、司法办案程序变为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实现案件办理全员普法、全程普法。在行政复议受理、审理、决定等环节实时普法,引导教育申请人合理表达诉求、依法维权。在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案例发布时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达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把普法融入法律服务过程。将法治宣传与人民调解、公证、仲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工作相结合,推动法律服务过程成为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通过释疑解惑、析法明理,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依法办事。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
(二)加大以案普法力度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等要加强典型案例收集、整理、研究,建立健全典型案例评审制度。建立以案普法长效机制,加强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案(事)件的法治解读,编发普法读本,发布“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引导,让典型案(事)件依法处理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过程。
(三)拓展媒体普法广度
创新普法传播方式,加大音视频普法内容供给,注重短视频在普法中的运用。充分发挥“法治资阳”微信公众号等普法平台作用,推动全社会快速知晓法律、快捷学习法律、快速传播法律。鼓励创作优质的网络普法作品,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将重要法律法规、典型执法司法案例等转化为易于传播的新媒体产品,不断提升法治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
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扩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融入法治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推进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体规划建设,探索在成资、渝资毗邻地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文化阵地。推动“一地一品”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基础,打造特色鲜明的法治文化体验线路,形成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建立法治文化阵地动态管理制度,提高法治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到2025年,每个县(区)至少有1个宪法或民法典法治文化专题公园(广场、长廊),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个法治讲堂,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个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书屋)。
(二)推进法治文艺创造、创新发展
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市场运作、企业运营、社会资助、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机制。编创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川剧、法治小品、法治歌曲、法治动漫、法治微视频和微电影等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加强法治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力度,建立法治文艺优秀作品库,打造一批法治文艺传播品牌栏目、节目和工作室。弘扬善良风俗、家规家训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内涵,宣传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搭建公益性法治文化活动平台,深入开展“法治文艺进万家”。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三)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传播
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宣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功实践。加强“陈毅故里”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法治元素的挖掘和宣传,推动进入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讲好红色法治故事。
(四)深化公民法治素养培育
推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深化矛盾纠纷化解、执法办案、法治示范创建等法治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公民个人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依法决策、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法诚信正向激励和违法失信惩戒制度机制建设,大力宣传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把公民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等活动,促进群众树立法治理念、养成法治习惯、形成法治风尚。
六、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普法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科学制定普法五年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问题。全面依法治市(县、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党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组织推动、督促指导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普法责任
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健全完善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完善普法责任清单,细化普法内容、措施标准和责任。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制度,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和考核制度。完善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和“法律七进”牵头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持续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促进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结合行业特点和特定群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管理服务对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强化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读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水平。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承担公益普法责任,结合“全民普法·一月一主题”活动,在重要版面、重要频道、重要时段设置普法专栏专题,针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事)件及时开展权威准确的法律解读。把法治类公益广告纳入媒体公益广告内容,广泛开展公益广告普法宣传。
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普法。加强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支持退休法官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开展普法志愿服务。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普法中的作用,健全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等相结合的社会普法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推动普法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强化日常指导和监督。支持各级人大加强对全民普法工作的监督和专项检查。探索建立法治提示函或建议书制度,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落实普法责任制不到位的,普法主管部门应当发出普法提示函和建议书,必要时进行约谈,提出整改要求;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通报批评,依法依规处理。
(三)强化保障支撑
加强人才保障。大力发展市县乡村四级普法骨干,充实普法专业队伍。强化对各级各部门普法骨干的系统培训,5年内对市级部门、乡镇(街道)普法工作人员轮训1次。
加强经费保障。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把普法宣传教育和“法律七进”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加强对经费的管理和监督。按规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全民普法工作。
(四)加强评估检查
健全普法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普法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成效以及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效果等开展综合评估,科学设定评估参数,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验收。加强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重在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开展终期总结验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按规定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予以表扬激励。